百年农大·重忆峥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史为鉴,激励前行,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主动承担起“农大人”的责任和使命,结合我校爱校荣校兴校教育和弘农文化教育活动,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百年农大·重忆峥嵘”社会实践团队于2018年7月4日-7月8日赴开封、洛阳开展“重走抗战办学路”暑期实践专项行动,并在实践期间结合经管学院特色,赴郑州贾岗社区开展“贯彻学习十九大,党员服务进社区”的特色实践活动。
贯彻学习十九大 党员服务进社区
社会实践第一天,团队成员上午九点在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兰亭楼下集合完毕,前往郑东新区贾岗社区开展“贯彻学习十九大,党员服务进社区”活动。团队成员到达贾岗社区后主动帮助社区环卫工人清扫马路,将人们乱扔的垃圾扔进垃圾桶。清扫完毕,原本阴沉的天下起了小雨,团队成员看到社区餐馆的阿姨仍在择菜,工作量很大,为了使阿姨在雨下大之前尽快完成工作,团队成员主动帮助阿姨择菜,完成任务后,阿姨端来清水让团队成员洗手表达谢意。雨越下越大,社区街道上还仍有推着婴儿车冒雨回家的居民,团队成员们看到后立即帮助居民撑伞,把他们送回家。到了中午,团队成员在餐馆就餐途中看到店外一位阿姨在独自搬运煤气罐,团队中的男生马上上前帮助阿姨搬运。餐后,团队成员参观贾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贾岗社区发展的历程,在与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交流的中了解学习他们关于服务群众的具体措施。临离开前,团队成员们看到墙上的入党誓词,重温入党誓词。
开封繁塔——农大的起点
社会实践第二天,团队前往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繁塔景区进行参观调研。繁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名兴慈塔,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同时也是河南农业大学的办学旧址。团队成员从郑州乘坐火车出发,于上午九点钟到达开封。天公不作美,下着大雨,难以乘车,穿过泥泞小路后终于到达繁塔景区。进入景区后,工作人员亲切地为我们讲解繁塔的历史。其中园区内立有二程书院碑,二程书院创建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二程即为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兄弟二人,康熙三十年重修与大梁书院并列为全省最高学府。民国初年,书院废止,改为省立农林专科学校,后改名为河南大学之农林专科,这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农业大学与繁塔景区之间的渊源。现在的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的主要教学楼“繁塔楼”即名源于此。团队成员登上繁台,近距离参观繁塔。繁塔塔体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建筑,塔体外墙上布满小佛像浮雕,佛像虽经历风化作用的侵蚀但依旧轮廓可辨,栩栩如生。在朦胧的雨色笼罩下,团队成员们仿佛重回那个动乱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农大的前人们在繁塔学习,在艰苦中求真知,在纷乱中赴国难。农大的前人们虽生于乱世,却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将“明德自强,求是力行”校训完美阐释。团队成员肃穆而立,敬重这一份前人为我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河南大学——农大历史的见证者
社会实践第三天,实践团队前往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进行参观。1927年6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今河南农业大学)、中州大学(1922年11月,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名为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三校合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直到全国院系调整,河南农业大学与河南大学相伴走过二十五年时间,想要探寻河南农业大学的办学路线,不可或缺的一站便是河南大学。团队成员于上午八点出发乘坐公交车前往目的地。在候车途中,恰巧遇到一位河南大学退休的老教授,在了解社会实践团队的来意之后,他热情的为我们讲解农大与河大的共同办学的历史,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老教授的讲解。到达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后,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与河南大学南门遥遥相望的河南大学大礼堂,大礼堂是一幢宫殿式的古老建筑,青砖灰瓦,飞檐斗阁,气势恢宏。这里是河南省近现代教育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河南农业大学与河南大学共同办学时期的重要建筑。参观完毕,团队成员来到小礼堂,小礼堂是一座日式建筑,前屋顶短,后屋顶长,如同横放的“7”字。小礼堂是砖木结构,单层,高度不过五米,房顶为中国传统斜面两墙结构。团队成员们在小礼堂门口询问老前辈们小礼堂的相关历史,以期了解更多信息。小礼堂门两侧有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红底白字,团队成员们纷纷联想到农大校歌《绿色颂》中“团结勤奋攀高峰,严谨求实谱新篇”的歌词,这也恰恰证明了在相伴二十五年的办学后,今天两个学校虽各自独立却仍在精神理念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两校在那段艰苦岁月共同办学所培养的革命情谊永远不会消失。
梦萦洛阳潭头里 重归抗战办学地
社会实践第四天,实践团队前往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古称“潭州”,位于洛阳市栾川县东北部,东依嵩县,西邻秋扒乡,南连合峪、庙子、赤土店三乡镇,北毗洛宁县。1958年建潭头公社归栾川管辖,1984年废社建乡,1993年撤乡建镇,有“千年古镇”之称。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5月,国立河南大学为躲避战乱,辗转迁至潭头,在潭头坚持办学历时5年之久,1944年5月,日寇侵略潭头,追杀国立河南大学师生,国立河南大学被迫撤离,现仍存在潭头办学多处遗址,并建有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团队成员7月7日早上从开封市前往洛阳市,下午三点到达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在潭头村委党支部说明来意之后,村委的村民干部阿姨代领团队成员前往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纪念馆门前,团队成员重温入党誓词。在纪念馆里,村干部阿姨为团队成员讲解抗战时期国立河南大学在潭头办学时发生的事迹,纪念馆里图文并茂,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的艰辛历程,从迁至潭头开始办学到被迫撤离这五年里,纪念馆内将办学原由和发展历程都都详细记载,以及当时国立河南大学各个院的宿舍,教学遗址都有清晰的照片记录。团队成员细致地参观了尚未分离出来的当时的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即现在的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文典故,以及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院刊。农学院王直情教授代领学生在潭头进行棉改实验,培育出“岱子棉”和“大使棉”,为河南省棉花增产做了很大贡献,副教授刘葆庆深入田间地头,相继培育出五种小麦,在60多个县进行推广种植。科教兴国,心系天下,国立河南大学师生坚信正义必胜,身处陋室而心系国家命运,以“安勿忘危”、“读书勿忘救国”为信条,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教师为国之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救国而学,这是“科教兴国,共纾国难”的伟大信念,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参观完临走时,团队成员在纪念馆纪念册上书写校训留念。
追忆峥嵘岁月 再寻办学遗址
2018年7月8日,已经是社会实践最后一天,团队成员前往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5月,国立河南大学为躲避战乱,辗转迁至潭头,在潭头坚持办学历时5年之久,1944年5月,日寇侵略潭头,追杀国立河南大学师生,国立河南大学被迫撤离,现仍存在潭头办学多处遗址,并建有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在潭头镇大王庙村有当时河南大学农学院的实验室,教授住宅,职工和学生宿舍等多处遗址。实践团队成员7月7日在潭头镇参观了纪念馆之后,于2018年7月8日下午前往潭头镇大王庙村进行参观调研。团队成员到达大王庙村之后,映入眼帘的都是抗战时期的土坯房,墙上随处可见的粘贴的照片,和国立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纪念馆内记载的一致,都是抗战时期潭头办学时记载的照片,很让团队成员震惊和惊喜,可见国家对于潭头镇大王庙村的遗址保护的很好,都保留的很完整。团队成员到达大王庙村支部委员会,向村干部说明来意后,受到村干部的欢迎并带领我们参观当年的实验室和宿舍遗址,为我们讲述老一辈传下来的故事,现在那些遗址仍有人居住,保留原来的风貌,市里对大王庙村的遗址都十分关注,经常维护整修。现在在这些遗址居住的老人家为团队成员讲述抗战时期的故事,他们搬离大王庙村为农学院办学空出地方,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很值得团队成员学习,这也体现了当时对教育的重视。村干部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娃娃桥、文昌桥等各处并合影留念。大王庙村的爷爷奶奶们也很热情,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孙家大院”“金家大院”“李家大院”,这些都是抗战时期残留的遗址,并为团队成员讲述当年的故事,虽然可能因为方言问题,有些话不能很容易理解,但是依旧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爷爷奶奶对团队成员的到来的热情。村干部阿姨热心的留团队成员在家里吃饭,让团队成员为他们讲述农学院即现在河南农业大学的现状。多年抗战,避难迁徙,奋袂攘襟,流离颠沛,弦歌不息,艰难不畏。本次“重走抗战办学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作为一个契机,不仅对团队全体成员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爱校荣校兴校教育,而且进一步通过实践团队的多渠道大力宣传对莘莘农大学子也开展了一次深刻的爱校荣校教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持续形成“爱校、荣校、兴校”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引导农大学子要“怀爱校荣校兴校之心,做一懂两爱三有人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通过本次“重走抗战办学路”实践活动,不仅使莘莘学子铭记办学历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珍惜今日之和平,还激励着农大学子作为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为创建一流农业大学不懈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